媒體報導,教育部於10月13日提出「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」方案,目的在於鼓勵學生高中職畢業後先踏入職場,學生工作期間每月由勞動部、教育部各存入5000元,最多3年共36萬元,讓學生做後續就業、創業或就學使用,本屆高三生適用。簡化而言,就是「政府每月發1萬 鼓勵高中生別急著念大學」。
這,或許是因應蔡英文總統多次提出的:「學生18歲高中職畢業後不一定要急忙考大學,可以先去工作、到非政府組織當志工等,增加人生歷練」之說法。此一思維,極有沿用過去歐洲貴族子弟於成年前,放下一切至各地進行所謂「壯遊」,一方面增廣見聞、一方面挑戰自我的意味。不能說不好,但儀君認為蔡政府的這個方案,很不恰當。
在教育部的規劃中,適用產業將涵蓋傳統技藝、農業、文創、工商業、「五加二」創新產業:亞洲矽谷、智慧機械、綠能科技、生技醫藥、國防航太、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等,講穿了就是無所不包。高中職畢業的孩子,只要願意,每個月就能在薪資外多領這一萬元。那麼,產業要接受這些孩子嗎?儀君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問號。
台灣在過去廿年,在教育改革上所進行的,就是不斷改變考試的名稱,而且在廣設大學的前提下,幾乎徹底摧毀了技職教育。現階段,舉凡上述教育部所規劃的行業,哪一個不缺工?尤其是所謂傳統技藝、農業、智慧機械、綠能科技、生技醫藥、國防航太這些項目,需要的技術底子,不客氣的說,一個以目前系統訓練出來的高職畢業生,具備了多少?
如果說,這個把孩子往業界送的計畫,其實質內容是讓產業去「教」孩子,那麼儀君非常懷疑,這樣的成本,有多少公司願意支付?以目前的狀態來講,進入模具公司的國立科大畢業生,即便是本科系畢業的,但不少卻卻連翻模的能力都沒有,公司願意用就不錯了,不是嗎?那麼,未來當這樣的計畫上路後,市場出現了每年至少5000個基礎能力可能都是問題的孩子要產業界去吸收,這個計畫淪為稅金浪費專案的機率就不低的。
而儀君更好奇的是,這個計畫,是大學退場機制的一環嗎?我們都清楚,過去廣設大學的最大問題從現在開始就得讓整個國家去面對了。一旦一年有5000個學生,18歲後不進入大學,那麼對現行的大學生存而言,顯然是一個重大衝擊。如果這個計畫沒有將此一結果考慮進去,那麼對於大學退場的必須來說,又會產生相當的後座力。
一年5000個,一個月一萬,一年要花掉六億。這六億,儀君認為,還不如用在技職教育的提升之上。政府該做的,是加碼投於技職教育之上,從國中階段就把分流的工作做好。決定性向到了18歲才開始,太遲了!孩子站在一大堆職業選擇前,就真能當下決定一生的方向嗎?還是進去工作後功夫沒學到反倒是開始了「做一行怨一行」呢?這樣,不但孩子痛苦,實則人家企業也難過。分流,是一個長遠的基礎工作,要做,教育部應當從國中就著手。辦好技職教育,暢通科大乃至於一般大學升學與在職進修的管道且提升其技能素質,這才是正辦。
如果單單用錢,去讓許多壓根沒想過自己要幹嘛、不具備基礎能力的孩子,在18歲後一個月除了工資外還能「被強迫」地存個一萬,那實在不無政策買票之嫌!且這樣的只顧所謂的「首投族」,而忽視全面職業教育升級的作法,對於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與人才的培育,是難以產生效益的。
蔡政府要真想改善孩子的未來,給年輕人真正的希望與未來,那麼就紮實辦好技職教育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